做爸爸妈妈的一味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自由进步”有时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视若无睹或过度看重都不适合,重点在于怎么样正视。今日且听王瑶老师推荐:正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
对孩子的期待——是一个目前比较回避的主题,但又是一个特别要紧的主题。爸爸妈妈都会回避谈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仿佛谈这个落后的话题,只能看上去自己非常过时而不尊重孩子。
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谈对孩子的期望是一件非常平时的事情,“我期望孩子以后自力更生!”“我期望孩子以后考个大学!”“我期望孩子以后去当个兵!”“我期望孩子能有点出息,走出山里,去外面看看。”……
慢慢长大了,发现好多父母都期望孩子以后走一条“最好选择”的路,于是我的印象中仿佛开始发现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响起,“我不想走那条你为我铺好的金光大道!”
当了母亲,特别期望孩子有我们的生活目的,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能根据我们的梦想和意愿走一条自己想要探索的路。结识了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后,才发现身边的爸爸妈妈大都有如此的愿望,期望孩子可以拥有强大的内心,自由的意志,可以享受选择的自由……但问题出现了,目前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对自己内心的期望视若无睹,善良而年轻的爸爸妈妈担忧对孩子的期待会束缚孩子,会妨碍孩子的自由探索。
其实,无论你面对、还是视若无睹,你对孩子的期望一直都在那里,它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成长,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家和孩子的关系。
爸爸妈妈的误区是,以为目的就会束缚孩子,所以回避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但事实上,期望无时不在影响着大家的行为,爸爸妈妈的逃避是在用各种否定的声音去对抗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难受,孩子也没办法在爸爸妈妈这里得到最宝贵的确定感。
目的、愿望、动机,都是在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的指向,生而有之,从不间断。
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渐渐有了意识,然后他们根据我们的意志去知道和控制这个世界、周围的人,所以目的和期待几乎就是大家与生俱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大家的期待给大家带来了各种不一样的感受,喜怒哀乐……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欣喜、失望、生气和难过等各种感受的背后,都能看到大家对孩子的期待。大家也可以通过孩子带给大家的感受,反过来认识自己内心的声音,到底大家期望的是什么,这种期望有多强烈?知道我们的期待,就能更了解地了解怎么样既达成期待,又可以降低期待本身带来的重压和不快感。
不少爸爸妈妈不想去面对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怕我们的愿望捆绑了孩子,怕影响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更多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对孩子没什么需要、高的期待,只须孩子高兴就好。也有一些爸爸妈妈都期望孩子不要历程自己当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和痛苦,期望孩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高兴。但爸爸妈妈的选择也意味着我们的困——他们一面抗拒着自己内心固有些行为和考虑模式,一面又在面对尊重孩子的同时,被孩子的渐渐强大的控制感所威胁而深感挫败。所以爸爸妈妈常常两难,常常在两难中痛苦。或许煎熬本身就是让大家重新审视我们的。
孩子都是顺着爸爸妈妈的期望在成长。
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爸爸妈妈需要持续去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知道了期待,爸爸妈妈就需要在对孩子有期待的地方,做好耐心的筹备。
在给爸爸妈妈们的咨询中,常常碰到特别man的父亲不可以理解我们的孩子如何一直特别弱;擅长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爸爸非常头疼为何我们的儿子好像更喜欢问如何解决、特别害怕说错;勇敢的母亲,烦恼于自己孩子的胆小;特别重情义的爸爸,特别没办法忍受我们的孩子那样矫情、那样多事儿……
其实爸爸妈妈是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让人认可,而没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强动机,高需要给自己带来的重压。
即使一些孩子表面上表现出来好像无动于衷,好像不有兴趣,仿佛收获动机特别低。但,爸爸妈妈注意观察总能在孩子放松的时候,看到孩子那样想把事情做好,那样想获得特别好的成绩,那样想争得第一。
所以等待孩子,放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获得成功的过程对孩子是多么宝贵,有时甚至是要原谅孩子做得不好。
身为管理者的爸爸妈妈,总是容易在影响力上对孩子有更多期待,所以孩子在社会交往、问题解决、冲突处置这类方面的行为表现也愈加关注。
但总是关注的结果是爸爸妈妈更容易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弱,孩子或许遇见冲突特别容易哭,或许容易受困于孩子们之间的控制游戏特别无措,或许完全不敢站出来振臂号召……
要了解孩子总是是被内心的害怕和担心困住,而不是被外部的情境所阻挡:有的孩子是对自己设置的期望值高,没办法达到,容易难过;有的孩子是由于太想自己非常快就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同时又有能力判断现实的能力,所以没办法与内心的沮丧感共处而痛苦。
事实上,孩子们在他们特别想做得更符合爸爸妈妈期望的方面,长期与沮丧感为伴。他们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理解、支持,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在耳边告诉他:没关系,不需要太着急!
爸爸妈妈的期待在非常大程度上会干扰孩子,孩子也确实会沿着大家的期待成长,不一样的只不过这一路上孩子痛苦多还是欢乐多。